2011年4月16日 星期六

Cannabis 大麻

Cannabis 大麻
界:植物界  palntae
門:被子植物門 magnoliophyta
綱:雙子葉植物綱 magnoliopside
目:蕁麻目 rosales
科:大麻科 cannabaceae
屬:大麻屬 cannabis

大麻(學名:Cannabis),或稱麻、大麻草,是蕁麻目 大麻科草本植物,特指雌性植物經乾燥的花和毛狀體。其主要有效化學成份為四氫大麻酚(簡稱THC),THC在吸食或口服後有精神和生理的活性作用。人類吸食大麻的歷史長達千餘年,20世紀在毒品和宗教方面的使用有增加傾向。   

2011年4月15日 星期五

黑天鵝效應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黑天鵝效應 The Black Swan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如何及早發現最不可能發生但總是發生的事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[FM051]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納西姆.尼可拉斯.塔雷伯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14.8*21cm  520頁 平裝 大塊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ISBN:978-986-213-056-8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CIP:028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978-986-213-056-8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初版日期:2008年5月1日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2011年4月14日 星期四

Margaret Atwood

偶然機會看到瑪格麗特‧愛特伍的長篇《強盜新娘》相關資料。網路上有試讀本,約有13萬字。原本的書是552頁(中文版),猜這試讀本未完。

寫到13萬字依然未完。瑪格麗特的精力和才華真是驚人。她許多書都是大部頭,中文版都在三四百頁以上。

我還沒看試讀本。這禮拜該讀的書是達賴喇嘛的「開闊之路」。

給自己規定:沒讀完的書,不要在部落格裡談,或引用。至少,包括轉貼的文字,都必須是自己真正讀完的。

維基百科介紹她,列出她的書目,實在讓人欽佩讚嘆。我難以想像一個人是如何努力才達到這種「成績」的。不太知道是不是每一本都是精品,不過譯介過來的幾本,確實是有才華有努力,不是「FANS迷戀」水準。

我所謂「FANS迷戀」水準,指的是那些FANS完全不計良莠,「拿到籃裡就是菜」的崇拜情結。依我看,張愛玲其實許多作品就只有「FANS迷戀」水準。


瑪格麗特‧愛特伍(Margaret Atwood)作品列表

詩集

    * Double Persephone (1961)
    * The Circle Game (1964) - winner of the 1966 Governor General's Award
    * Expeditions (1965)
    * Speeches for Doctor Frankenstein (1966)
    * The Animals in That Country (1968)
    * The Journals of Susanna Moodie (1970)
    * Procedures for Underground (1970)
    * Power Politics (1971)
    * You Are Happy (1974)
    * Selected Poems (1976)
    * Two-Headed Poems (1978)
    * True Stories (1981)
    * Love songs of a Terminator (1983)
    * Interlunar (1984)
    * Morning in the Burned House (1996)
    * "The Moment" from Morning in Burned House, online at CBC Words at Large
    * Eating Fire: Selected Poems, 1965-1995 (1998)
    * The Door (2007)

短篇小說集

    * Dancing Girls (1977) - winner of the St. Lawrence Award for Fiction and the award of The Periodical Distributors of Canada for Short Fiction
    * Murder in the Dark (1983)
    * Bluebeard's Egg (1983)
    * Through the One-Way Mirror (1986)
    * Wilderness Tips (1991) - finalist for the 1991 Governor General's Award
    * Good Bones (1992)
    * Good Bones and Simple Murders (1994)
    * The Tent (2006)
    * Moral Disorder (2006)

Anthologies edited

    * The New Oxford Book of Canadian Verse (1982)
    * The Canlit Foodbook: From Pen to palate - A Collection of Tasty Literary Fare (1987)
    * The Oxford Book of Canadian Short Stories in English (1988)
    * The Best American Short Stories 1989 (1989) (with Shannon Ravenel)
    * The New Oxford Book of Canadian Short Stories in English (1995)

其他短篇故事

    * Death by Landscape
    * Rape Fantasies (1977)
    * Unearthing Suite (1983)
    * When it Happens (1983)
    * Freeforall (1986)
    * Homelanding (1989)
    * Daphne and Laura and So Forth (1995)
    * Half-Hanged Mary (1995)
    * The Labrador Fiasco (1996)
    * Shopping (1998)
    * Bread
    * Happy Endings

童書

    * Up in the Tree (1978)
    * Anna's Pet (1980) with Joyce C. Barkhouse
    * For the Birds (1990) (with Shelly Tanaka)
    * Princess Prunella and the Purple Peanut (1995)
    * Rude Ramsay and the Roaring Radishes (2003)
    * Bashful Bob and Doleful Dorinda (2006)

非小說

    * Survival: A Thematic Guide to Canadian Literature (1972)
    * Days of the Rebels 1815-1840 (1977)
    * Second Words: Selected Critical Prose (1982)
    * Strange Things: The Malevolent North in Canadian Literature (1995)
    * Negotiating with the Dead: A Writer on Writing (2002)
    * Moving Targets: Writing with Intent, 1982-2004 (2004)
    * Writing with Intent: Essays, Reviews, Personal Prose--1983-2005 (2005)

繪畫

    * Kanadian Kultchur Komix featuring "Survivalwoman" in This Magazine under the pseudonym, Bart Gerrard 1975-1980
    * Others appear on her website.

2011年4月13日 星期三

偷懶

交完了本週的兩個專欄,今天人開始有點發懶。

或許疲累也只是一種心態,或選擇。覺得自己可以開始疲累的時候,往往很容易就疲累了。

今天同樣,大約三點起床,跟達賴喇嘛的「同步」,又更接近了一些。

看沈家楨「金剛經的研究」。他解說金剛經,常提到的一句話是:佛陀一直在教我們學菩薩一樣想法和作法。我們凡夫,修為或德行通常都是不夠的,遇到事如果依我們自己的意志,往往會犯錯。這時候就應該設想:若是菩薩,他會怎樣想怎樣行?

這說法跟DADE態度很像。DE總是說,他只要想達賴喇麻會如何,立刻便明白要如何應對事情。我也在「培養」自己的這種「聯想力」。多讀達賴的書,應該就可以知道達賴會如何想如何做。他其實是最澄澈不過的人。我們所缺的是克制功夫。

不過今天DADE也說他最近克制力奇差,很愛發火。我猜是因為他吃不好。他如果吃睡不安,好像內在就有什麼會被攪亂。

2011年4月12日 星期二

今天的讀書筆記

「開闊之路」-達賴喇嘛的人生智慧

反璞歸真:不是要逃避經驗,而是在廣納閱歷之後也保有純真。(p.25)

佛陀總強調他只是人,做的是任何人只要下定決心靜坐,看透心靈幻象,就可以做到的事。(p.25)

達賴喇嘛2002年在日本奈良的演講:
科學,處理的主要是物質;而信仰,則是針對觀察者本身。不過兩者都告訴我們,沒有獨立的客觀這回事。兩者都和「縮減現實與認知之間的差距」息息相關。(p.16)

《時代》雜誌的報導:
近來的研究顯示,在快樂測驗中得分較高的人活的比較久,部分是因為快樂主要是源自我們的認知,而非我們置身的處境。。(p.16)

西藏人界定「苦難」和「不快樂」之間的區別:
苦難是這個世界的狀態;而不快樂,只是我們選擇(或無從選擇)用以引發它的立場。 。(p.26)

2011年4月11日 星期一

日課表

我需要大段時間,真的該籌畫一下躲到哪裡去寫。專心的寫個一陣子。需要心定。
又很相信自己如果天天念經就可以心定。比如念金剛經。
重點還是要調自己的生活,要規律寫作。

最近還老覺得自己讀書不夠。很希望有長時間專注的讀書,而不是像現在這樣,為了寫稿的題材和靈感而閱讀。往往讀到了一點意思就放下了,因為夠寫了。達賴喇嘛依舊讓我非常感動。看他時總覺得是活生生的一個成就者。幾乎極簡單的句子也會觸動我。《達賴的一天》裡,拍他踩跑步機的樣子,連他都每天運動,七十五歲老人家了。覺得非常震動。   

達賴喇嘛一天的作息是這樣的:
    上午03:30 起床  靜坐一小時 在跑步機上跑四十分鐘
            05:30 早餐
            11:30 午餐 (之後整天禁食)
    下午07:00 上床睡覺 

我可以模仿他的作息:
    上午03:30 起床  念金剛經
            04:00 寫部落格(一定要在四點到五點之間寫)
            05:30 早餐
            07:00 出外散步(去龍山寺)
            08:00→→11:00 工作三小時
            11:30 午餐 (之後整天禁食)
    下午12:30→→14:30 午睡
            15:00→→20:00 工作四小時
            20:30→→03:30 睡覺七小時
   
現在就開始實行。
   
剛才跑去「試唸」一下金剛經,想測測看全經誦完要花多少時間。結果發現金剛經完全唸完要四十多分鐘到一小時。一小時上下的靜心時間不算長,但是今天不適宜,今天要交專欄稿。
我似乎又回到以前寫劇本時的情形。到了一個階段,我就會不逼到最後關頭不想寫它。然而專欄是要命的事。就靠稿費過日子,我損失不起。

今天又是凌晨 12 點起床。最近多如此。昨天結果是下午四點睡的,因為發現「文字版」的 PDF 書籍高清晰,不像掃瞄的一片渾沌,就一直在新浪共享資料裡下那些「文字版」的資料,甚至還下到很美的「追憶流水年華」。我始終沒把這本書看完,各種版本的電子書都有,紙板的也有,看完一章沒有都不敢說,每次就零零散散看一點。我花許多時間再囤積這些知識,對於訊息,或說知識的貪欲簡直無窮無止,什麼我也想看想懂,為什麼作小孩時沒有這樣的求知慾呢。
不過嚴格說起來,我究竟是求知慾還是囤積慾,真也難以分辨,我在硬碟裡放了一大堆影片,書籍,家裡也一樣。到處是 DVD,書籍。真的看完的很少。我好奇這在佛學上叫什麼,是哪一種貪欲或執著。
其實也是不專注,「雜訊」太多。我這種對於知識上的三心兩意,想包山包海,魚與熊掌兼得,其實和我總是指責的小冬的情況別無二致。
不過,這個禮拜,決定只讀達賴喇嘛。便從「開闊之路」開始。看一週裡能否把這次買來的書全讀完。沒看的書就暫不要去翻,不要像吃東西一樣去淺嘗,多是淺嘗浪費時間,且淺嘗也是「雜訊」。
而且每週選定一個對象,認真的把整本書全看完。
今天就先從「開闊之路」開始。

2011年4月10日 星期日

想讀書

我覺得時間不夠。想讀的書好多,總沒時間讀。有點沮喪。
手邊,至少關於達賴的新書就有六本,沒時間讀。

剛才翻了皮科‧艾爾的「開闊之路」(時報出版),一掀頁,他引用了梭羅的話:

    因此,簡化人生的問題,區分必要與真實。
    探索大地,找出你的主根何在。我會堅持事實。

梭羅在1848年寫的話,智慧是不分年代的。

開闊之路:達賴喇嘛的人生智慧 5
The Open Road: The Global Journey of the Fourteenth Dalai Lama
作者:皮科.艾爾
原文作者:Pico Iyer
譯者:莊安祺
出版社:時報出版
出版日期:2009年02月19日
 
  

2011年4月9日 星期六

親愛的達賴喇嘛

正在看「達賴喇嘛新傳」

達賴喇嘛新傳:人、僧侶,和神秘主義者


達賴喇嘛新傳:人、僧侶,和神秘主義者

在「讀冊生活」買了一堆書,不太方便。他們用貨運送書,打電話叫我去巷口取貨,我得從三樓跑下去,實在身體受不了。

不過看到新書還是很歡喜。挑了新傳來看。
最近有點沒力感覺,好像到處都髒髒的,混亂,和蒙塵,覺得非常需要達賴喇嘛。

上網想找書的圖來貼,結果發現好多達賴的新照片。就自製了下面這張大圖。

2011年4月8日 星期五

每天作同樣的事

在我,每天要做的那件「同樣的事」,就是在早晨四點到六點之間來寫部落格。
主要記錄我的讀書筆記,最近讀書老愛畫線,在疑惑是不是自己佔有慾,或如張愛玲說老年人:「把自己的唾液沾在每一件事物上」;過去沒有這毛病,過去盡力把讀過的書保持的乾乾淨淨,像沒讀過。不過年紀大不行,會忘記,因為會忘記,就得做記號。於是在每本書上畫線,在自己喜歡的那些句子上,寫眉批,對於那句話的,自己的想法。

每天早晨四點是我最喜歡的時間,因為達賴喇嘛在這個時間起床。
在書上看到達賴喇嘛每天早上四點起床,那是1990年的書,不過2009年《週日泰晤士報》訪問他,他已經提早到三點半起床了。

無論如何,早晨四點以後令人安心,因為達賴喇嘛起床了,覺得在世界的某處,聖者正清醒著,就似乎有一盞明燈,或明星,正在遙遠處顯明的輝亮著。















達賴喇嘛的一天 (轉貼)
英國《週日泰晤士報》2009-04-26

From The Sunday Times April 26, 2009 A Life in the Day: The Dalai Lama
His Holiness the Dalai Lama on prayer power, surgery, and his tireless fight for his people

尊者達賴喇嘛談祈禱的力量、他的手術以及他為西藏人民永不疲憊的奮鬥

我的一天開始於早上三點三十分。我背誦一段讚美釋迦牟尼佛的經文。
經文是這樣的:「Enthused by great compassion/You taught the immaculate teaching./To dispel all perverted views/To you, the Buddha, I bow.」 我一邊磕長頭一邊背誦。之後,是分析式冥想。佛是什麼?什麼是自我?我反省空的真諦──這是最終極的現實──以及利他主義。所有的人都是一樣的:我們都想要快樂,不要痛苦。然後是跑步機,跑四十分鐘。如果你牢牢地抓著扶手的話,你可以一邊唸經一邊冥想。但要小心,不然會跌倒!
早餐是五點三十分,吃一種叫做糌粑的烤青稞煮的粥。好吃又有蛋白質──份量大,但有必要,因為從前一天午餐起到此時,一直是空腹的。然後進洗手間。在我去年十月進行膽囊手術之前,這個不是很肯定:有時候必須用力才能出來!但現在已經比較規律了。
然後我聽廣播,主要是BBC,偶爾聽美國的一個藏語電台。然後再冥想,如果可能的話,五個小時。這個包括觀想曼荼羅,或者神明-瑜珈冥想。我們說這些冥想可以幫助人準備死亡,並且在死亡發生時擁有一些控制的力量。
在我住的達蘭薩拉,到了早上過了一半之時,我會進我的辦公室或者去參加會議。如果我不急的話,我研究藏文的經典,然後是印度的報紙,或者《時代雜誌》、《新聞週刊》。這些時間總是過得很快。午餐時間是11點30分。對佛教僧人而言,午餐必須在中午之前開始。除了一星期中的兩天,午餐通常是素食,而在印度,這裏的素食很棒。有時候在西方旅行時,食物品質很棒,然而量太少,我必須再吃三到四碗飯才會飽。
人們說:「達賴喇嘛,現在你的家在哪裏?」我人生的前二十五年是在西藏,但我在印度已經將近五十年了,所以現在達蘭薩拉是我的家。這裏的景色很美,而溫度也很好。我的花園對我很特別。我喜愛鬱金香、風信子、飛燕草、魯冰花、仙客萊。朋友會給我帶來漂亮的蘭花,但大部份都沒有辦法在我們的氣候裏久活。我設計了某種儀器替它們澆水,還有定溫,但花還是死了。讓我覺得我的設計好像蘭花的墳墓一樣!我也喜歡磨光石頭與珠子,而我對機械的東西也很有兩把刷子。
好幾年前兩位美國女士來看我。她們的相機壞了,她們問我能不能修理。我說:「我不是百分百確定,」但我打開相機,發現壞掉的地方,修好了它。但我對電腦完全一竅不通,而我也沒有手機。
佛教僧侶都立誓要過簡樸生活,意謂著避免為自己累積財富,因為它會妨礙個人靈性的成長。這是我生活中充滿喜悅的部份。一個記者告訴我:「達賴喇嘛,你是人民最尊敬的領袖。」我說:「我只是個佛教的僧人罷了。」一千年前,一位藏人上師說過了:「許多人尊敬你的時候,你必須感覺自己是最低的,這樣就不會產生偏見與傲慢。」這是我一直在實行的。
在午後的時分,我再進我的辦公室。我會跟外來訪客見面,或者與西藏流亡政府的領袖,卡隆崔巴會面。現在我年紀大了,我的醫生忠告我不要做太多公事。但我喜歡每一天與從西藏來到印度的我的人民見面。去年三月十日的西藏暴動後,中國人總是說:「這些危機起源是達賴喇嘛。」事實上,我總是告訴藏人,我們必須工作,而不是示威。然而,去年事情這樣發生了。
下午五點我喝茶。然後再度冥想,一到兩個小時。這在許多地方對我很有幫助。如果飛機延誤,我可以冥想一兩個小時不會不耐煩。下午七點,上床睡覺。睡眠是最重要的冥想。有時候睡九個小時不中斷。不用安眠藥,什麼都不用。最近有醫生檢查我的身體,他說:「你的年紀是七十三歲,但你的身體成份看起來像六十歲。」所以他的話帶來希望,我還可以再活十年、二十年、甚至三十年!這樣我會高興嗎?我不知道。直到我們看到藏人與中國人之間有解決之道,不然很困難。然而只要情勢改變的話,那麼假如死亡今晚就來,我也沒有任何遺憾。